原标题:运动性哮喘时有哪些病理生理变化?。
研究发现,在运动最初几分钟,首先出现支气管扩张,呼气流速和呼吸容量的增加。肺功能(一般应用FEV1和PEF)增加的数值用肺功能提高的百分数表示,这个百分数的计算表达为呼气流速和容量的最大增加值是运动前数值的百分之几。如果大于运动前的22%被认为是异常的。但这种异常对诊断运动性哮喘没有意义,因为吸烟者、肺囊性纤维化和花粉症患者运动时也可出现肺功能的改善。在哮喘患者由于存在气道阻塞,运动后出现短暂的支气管扩张,运动后肺功能改善的百分数和患者运动前气道阻塞的程度相关。在休息状态存在中重度气道阻塞的患者,运动后肺功能的数值可提高25%或更多。肺功能正常的哮喘患者和健康人运动时肺功能上升一般不超过5%。运动后支气管扩张的机制可能是运动时迷走神经张力的下降和肾上腺素释放提高了对β受体的刺激作用。在健康人,迷走神经张力降低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因为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不能阻断健康人的支气管扩张反应。迷走神经张力的降低也可能对哮喘患者的肺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即使是应用了大剂量β受体兴奋剂达到了理想肺功能的哮喘患者,运动时也出现支气管的进一步扩张,运动性哮喘一般发生在运动后,而不是运动中,迷走神经张力降低和肾上腺素的释放可能起到延缓支气管收缩的作用。如果患者继续运动,可出现支气管收缩和肺功能下降。运动性哮喘运动后支气管先扩张后收缩。
中重度运动性哮喘患者的气道阻塞可引起肺部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使动脉的氧分压下降。有气道阻塞的患者休息状态下常有轻度的低氧血症,在运动期间肺功能可改善,低氧血症得到纠正,动脉血气和pH值与正常人没有区别。运动后肺功能恶化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大多在8.00-9.33kPa(60-70mmHg)之间(kPa为千帕,mmHg为毫米汞柱)。运动前运用气雾剂后,运动后的动脉氧分压接近正常。哮喘患者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在运动时或运动后一般正常或偏低,除非FEV1下降到预计值的30%以下,否则很少出现高碳酸血症。运动性哮喘常伴有功能残气量的增加。部分患者也可有肺活量的增加。过度肺膨胀可增加呼吸用力,引起呼吸肌的疲劳。在极严重的患者,可发生肺泡通气不足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引起动脉氧分压的进一步降低。
正是这种肺过度膨胀和低氧血症,使许多运动性哮喘患者在运动时很可能存在危险。在大多数哮喘患者,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可以预防和迅速控制这些异常的生理变化,也可避免运动时的肺过膨胀和低氧血症。因此,控制运动性哮喘推荐应用吸入预防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