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 康网

脑积水的针灸疗法

时间: 2020-11-13  作者: 苏苏  热度:

下面为您介绍脑积水的针灸疗法的文章:

原标题:脑积水的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人体经络系统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于人体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能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体内各部,因而针灸治疗也极具广泛性,且能调控全身经络脏腑的功能及气血的运行。现代研究表明,针灸疗法能影响大脑皮质的神经活动过程,具有平衡兴奋与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使不对称的自主神经机能恢复对称,使升高了的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或使升高了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对人的脑血管、冠状动脉、内脏血管及外周血管也有较强的调整作用。针灸治疗脑积水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其方法介绍如下:

1、体针疗法

应根据脑积水患者具体症状,选用下列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1)适应症及选穴

①牙关紧闭

针刺取穴:以下关至颊车穴排刺,或针刺大椎穴。

手法:大椎强刺激用泻法;余穴轻刺激用平补平泻法。

②昏迷不省人事

针刺取穴:人中、合谷、百会、风府、涌泉、十宣、中冲等穴。

手法:人中穴强刺激用雀啄手法,使双目湿润或流泪为度;合谷用补法,余穴用平补平泻;十宣、中冲放血。

③抽搐

针刺取穴:长强、大椎、风府、内关、人中、申脉、后溪、太冲、承山等穴。

手法:长强、大椎、人中穴强刺激用泻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

④握拳不开

针刺取穴:曲池、列缺、劳宫、合谷、后溪穴。

手法:合谷、曲池穴用泻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

⑤舌强语謇

针刺取穴:哑门、金津、玉液、神门透通里、上廉泉、前廉泉、列缺、舌面点刺。

手法:金津、玉液穴点刺放血,哑门穴针刺后要有放射感为宜,廉泉向舌跟方向刺,列缺向上斜刺。

⑥中枢性呼吸衰竭

针刺取穴:气舍配人中、足三里。

手法:气舍取双侧,针1~1.5寸深,施捻转补法,连续做手法至出现自主呼吸为止,然后间断运针,隔5~20分钟针1次,每次3分钟。

⑦颅压增高 取太阳、曲池、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⑧失语 大多数脑积水,特别是外部性、外伤性、颅内感染后脑积水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临床属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失写、失读者,受损部位位于大脑半球的额、颞、顶叶,故上述失语多因大脑皮层相应的语言中枢病变所致。另外,脑积水影响到发音器官有关的大脑皮层、皮层下中枢、神经传导径路,都可导致语言不利,甚至语言功能丧失,临床以咽、喉、舌及面部肌肉的废用及功能减退为多见;脑积水压迫小脑导致共济失调的患者,也可有发音困难、语言不利等症状。对于失语的治疗,在其它疗法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临床可以收到显著的疗效。

针刺取穴:哑门、风池、风府、完骨、天柱、印堂、人中、廉泉、神门、内关、通里、三阴交、涌泉、金津、玉液。

针刺方法:哑门、风府每次取一穴,针向下颌方向,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出针;风池、完骨、天柱每次取一穴,针尖向喉结方向刺入2~2.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2分钟后出针;廉泉进皮后先向舌跟方向刺入2寸左右,后提针至皮下,再向左右两侧斜刺2寸左右,然后出针;人中向上方斜刺0.5寸,有意识障碍及精神不振者,可用雀啄手法;印堂用捻转泻法;神门、内关、通里用提插捻转泻法1~2分钟;三阴交针使下肢有抽动感为宜;涌泉点刺;人中、神门、通里、内关、三阴交、印堂可留针15~30分钟。

随症加减:语言謇涩者,可取金津、玉液及舌面进行点刺;软腭反射消失者,可点刺软腭;咽反射消失,饮水发呛者可点刺咽部粘膜;舌肌萎缩及舌下络脉瘀血者可点刺舌下络脉放血;伴听觉功能障碍者可加针刺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穴;伴意识障碍及情绪抑郁者可加针补气海、足三里,气海针后加灸;喉中痰鸣、痰涎壅盛者可加针刺天突、中脘、丰隆;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者,可加命门、关元,针后加灸,也可只用灸法。

⑨偏瘫

A 上肢偏瘫

a. 肩背手腕不能转动抬举

主穴:肩骨禺、极泉、曲池、尺泽、少海、手三里、合谷、太渊、内关、外关、腕骨、肩风。

配穴:阳池、阳溪、阳谷、合谷、列缺穴等。

手法:少海、极泉、尺泽采取直刺1-1.5寸用提插之泻法,使上肢抽动3次有触电感直达手指为宜。外关、手三里针刺后针感一直传导至手指为度,用捻转提插,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

若用以上穴位针刺效果不明显,肩、肘、腕仍不能向前抬举,或即使能抬举,但不会前后转弯活动,动则患部疼痛加剧,甚至疼痛不能忍受,此为恢复期必然应有的过程,在临床上可加取"肩风穴",使肩部周围有放射性感觉为宜。

b. 上肢发凉麻木,手指触物无知觉,手指麻木不仁和全手发凉无热感,首先十宣穴放血,引血下行以通络活血,再选用下列穴位。

主穴:肩井、曲池、外关、后溪、阳溪、支沟、上廉、腕骨、合谷、列缺、少海穴等。

手法:同前

B 下肢偏瘫

a. 腰腿麻痛,两腿不能屈伸

主穴:肾俞、环跳、委中、承山、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昆仑穴等。

配穴:风市、然谷、犊鼻、血海、膝阳关、曲泉穴等。

手法:肾俞、环跳用2-3.5寸针,用提插泻法,针感一定要传导至足为度。委中穴用1-1.5寸针,用阻力针法,应使针感传导;三阴交穴用提插法,使下肢抽动3次,余穴用平补平泻法。

b. 腿足发凉,膝关节肿疼

主穴:针刺上下双膝眼(即犊鼻穴)、环跳、委中、承山、足三里、三阴交穴。

配穴:风市、太溪、昆仑穴。

手法:同前,另外加艾条灸。

c. 腿足发冷

主穴:环跳、委中、承山、风市、三阴交、血海、足三里等穴。

配穴:阳陵泉透阴陵泉,行针30分钟至腿足发热时取针。

手法:同前,另外加艾条。

d. 足跟痛

主穴:太溪透昆仑、风市、足三里、委中、三阴交穴。

配穴:然谷、太冲,每次行针30-40分钟。在行针时要不断提插,用重刺激手法继续进针,直至足趾发热时取针。

(2)针灸治疗应注意的事项:

针灸治疗中,要确保疗效,避免事故发生,就要掌握以下原则与方法。

①掌握要领,重点部位要掌握分寸,不可过刺或误刺。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二者合称中枢神经,由于延髓是司运动、感觉、呼吸、循环之中枢,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脑和脊髓一旦被刺伤,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延髓,刺伤后可立即致死,若刺哑门,针身误入枕骨大孔,损伤延髓导致出血水肿,失去抢救时机,可致病情迅速恶化。针刺舌下廉泉太深,损伤舌下动脉,形成血肿压迫喉上神经或喉返神经,或直接刺伤喉返神经,可引起声带麻痹、声音嘶哑或语言障碍。针刺破关节囊可引起滑液漏出或感染,使关节肿胀,影响功能恢复。诚如《素问·刺禁论》说: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啑;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出血不止,死;刺脊间,中髓为伛。

② 应注意晕针的发生。针后患者感觉心烦欲呕,出现头晕眼花,心慌,呼吸窘迫,脸色变白,出冷汗,嘴唇发紫,有时甚至四肢厥冷,突然晕倒,这些都是晕针的表现,应及时将针微微取出,让病人躺下,头部放低,轻者可饮一杯温开水或糖水,过一时即好。重者特别是昏倒不省人事者,因针刺上肢穴位而引起晕针者,可针刺足三里穴以调整之,因针刺下肢穴位而引起晕针者,可刺人中或中冲以调整之。另外,为了防止晕针,针前应注意饥饱劳碌。据此,饥者应先进食,过饱及劳累者,应适当休息后再进针。初针者,体质较弱及患有心脏病、贫血、神经衰弱或神经过敏者,针刺时应特别小心,进针时要用轻刺手法为宜。有严重出血性疾病者禁针。对于针刺接近重要脏器及大血管的穴位及针感反应强烈的患者一定要十分重视,谨防事故的发生。

2、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是用针刺头皮的某些特定区域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运用祖国的针灸学及现代医学的大脑皮层定位理论产生的一种新型疗法。这种疗法对脑积水,特别是脑积水引起的运动、语言、听力、视力、智力等障碍,治疗有较好效果,并且还有进针快、捻针快、起针快的"三快"特点。

(1)额区

额中线:额部正中发际内,在入发际上0.5寸,即神庭穴向下1寸,主治神昏、舌强等。

(2)顶区

①顶中线 头顶部正中线,自百会穴向前至前顶穴。属督脉经。主治瘫痪、麻木。

②顶颞前斜线 头部侧面,自前顶穴起止于悬厘穴。全线可分为五等分,上1/5主治下肢运动异常;中2/5主治上肢运动异常;下2/5主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部动脉硬化等症。

③顶颞后斜线 头部侧面,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之相距1寸,即自百会起,止于曲鬓穴,全线分五等分,上1/5主治下肢感觉异常,中2/5主治上肢感觉异常,下2/5主治头面部感觉异常。

④顶旁1线 在头顶部,顶中线外侧相距1寸,即自承光穴起沿经往后刺1.5寸,主治瘫痪、麻木。

⑤顶旁2线 在头顶部1线外侧,两线相距0.75寸,即自正营穴起沿经往后刺1.5寸,属足少阳胆经。主治肩、臂、手之瘫痪、麻木等。

(3)颞区

颞前线 头部侧面,颞部两鬓内,即自颔厌穴起,止于悬厘穴。属足少阳胆经,主治运动性失语。

(4)运动区

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cm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在此运动区上1/5,主治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的中2/5,主治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的下2/5主治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5)感觉区

相当于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在运动区后相距运动区1.5cm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其上1/5主治对侧下肢麻木及感觉异常;中2/5主治对侧上肢麻木、感觉异常;下2/5主治对侧面部麻木等。

3、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是指用针刺等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针疗法临床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补虚泻实及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退热、镇静止痛、增强人体抗病力等作用。故临床应用于脑积水的康复治疗。

主穴取:脑点、皮质下、肝、肾、三焦。

辨证取穴:

伴见口眼歪斜:加口、眼、面、颊、脾。

伴见高烧者:加耳尖、屏尖、肾上腺、肺、脑干、艇中、枕、内分泌。

肢体不遂者:加相应部位、脾。

失语者:加心、口、舌、咽喉。

小便失禁:加膀胱、尿道区。

便秘:加直肠下段、肺、大肠、神门。

头痛:加神门、枕、交感。

头晕呕吐:加枕、耳尖、心、外耳、脾、膈。

失眠:加心、神门、枕、交感。

烦躁不安:加耳尖、神门、枕、皮质下、心。

操作方法:上述所取耳穴中的耳尖、屏尖宜放血,每日或隔日1次。对于高热、宜强刺激。针刺可留针30-60分钟,高热及眩晕、呕吐较重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4、眼针疗法

眼针疗法是在华佗"看眼案病"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刺眼球周围,眼眶边缘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其独特之处在于选穴时须察看结膜上血管形色的微妙变化,然后辨证选穴施治,而且操作简便,疗效迅速。

(1)眼球经穴划分方法

眼针的部位分八区十三穴。八区又称八经穴,即:一区肺和大肠;二区肾和膀胱;三区上焦;四区肝和胆;五区中焦;六区心和小肠;七区脾和胃;八区下焦。

(2)适应病症

①脑积水所致肢体运动障碍。

主穴:上焦区、下焦区

配穴:语言不利者加心、肝、肾区,二便失禁者加肾区。

②脑积水颅压增高者。

主穴:肝区、心区

配穴:肢体活动不便加上焦区和下焦区。

(3)针刺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 先用点眼针或三棱针柄在所选区眼眶边缘外2mm处轻轻按压,出现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或稍痛,或有舒适感的部位即为进针部位,用左手按住眼球,使眼眶皮肤绷紧,用32号5mm毫针直刺。也可按选好经区针刺,由经区边进针,沿皮横刺。一般不用手法,顺眼针经穴分布顺序进针为补,反之为泻。留针5-15分钟,每日1次,10-15天为1个疗程。② 注意事项 直刺针点达骨膜即可,不得过深。眼针经区穴位离眼球很近,手法不宜过猛,以免发生事故。

5、口针疗法

口针疗法是针刺口腔中特定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此法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的作用,其适应症及选穴如下:

(1)偏瘫:血压、肩前、前臂、手腕、大腿穴和小腿穴。

(2)失语:增音、舌根、支脉穴。

(3)下肢运动困难:足踝穴。

(4)麻木:四指穴、四趾穴、拇指穴。

(5)上肢运动困难:腋窝穴、上臂穴、前臂内侧穴。

(6)握力差,手指屈伸不利:拇指穴、手心穴。

针刺方法要先做好病人思想工作,避免精神紧张,针具用26-32号,15-90mm之毫针,常规消毒,口针多为坐位行针,让病人张口,在选定穴位上针刺,可直刺,也可斜刺,不捻针,不行针,留针20-30分钟,口针针感不明显,如有明显针感应重新进针,针后让患者用盐水漱口。

6、温针灸法

温针灸法是针刺法的同时配合艾灸的疗法。本法具有温经通络,温中和胃,温里助阳等疗效。

(1)脑积水之偏瘫的治疗

主穴:神阙、关元、足三里、绝骨、肾俞、曲池、颊车等。

配穴:气海、风门、命门、风池、地仓、合谷、肩骨禺、风市等。肘关节不灵活加曲池、天井、小海;腕关节不灵活加阳池、阳溪、阳谷。

方法:每次3-6穴,每穴灸20-30分钟,每日1次。

(2)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的治疗

主穴:太冲、曲池、足临泣、三阴交等。

配穴:血海、手三里、外关。

方法:同前

(3)脑积水之眩晕的治疗

主穴:百会、内关、行间、太溪、足三里、三阴交等。

配穴:肝俞、肾俞、神庭、翳风、丰隆、中脘、关元等。

方法:同前。

(4)脑积水之膝关节屈伸不利的治疗

主穴:膝眼、膝阳关、鹤顶、足三里。

配穴:阴陵泉、阳陵泉、曲泉、委中。

方法:同前。

(5)脑积水之小便失禁的治疗

主穴:神阙、关元、中极、命门、三焦俞、三阴交。

配穴:百会、肾俞、小肠俞、膀胱俞、委阳、阴陵泉、至阴穴等。

方法:同前。

7、穴位水针疗法

穴位水针疗法又称水针疗法、穴位注射法,是选用中西药物注

入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将针刺与药物相结合,通过治疗达到调整脏腑气血功能,改善阴阳失衡的目的。

(1)脑积水颅内压增高者

取穴: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太冲、曲池、足临泣。

用药:盐酸普鲁卡因、利血平注射液。

(2)脑积水肢体瘫痪者

取穴:曲池、外关、手三里、肩贞、环跳、风市、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用药①当归注射液2ml,维生素B12500ug、苯甲醇注射液2ml。穴位注射:每个穴位注射0.5ml。②灯盏细辛注射液10mg。穴位注射:每个穴位注射量为0.5ml。③夏天无注射液2ml、川芎嗪注射液40ml、维生素B1注射液100ug 、加兰他敏注射液2.5mg。

(3)注意事项

①本疗法可能出现局部红肿、酸胀等不良反应,甚至有发热和局部肿大加重的现象,一般可自行逐渐消失。

②注意药物药理性能、剂量、禁忌及副作用和过敏反应。

③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感谢您的阅读,您可以将本文脑积水的针灸疗法分享给您的朋友.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